查看原文
其他

这种事尽管发生在学生之间,帮助孩子应对的关键却是家长!(如何避免我的孩子卷入欺凌?)

2016-11-18 人民教育

12        民小编说

校园里不仅有团结友爱,安宁和谐的一面,也有学生之间发生矛盾、甚至是欺凌事件。频频曝光的新闻告诉我们,中小学生欺凌的蔓延之势,已不容小觑!


对于老师和家长来说,欺凌者和受欺凌者都是我们要关注的对象。教育部放大招了!日前教育部联合中央综治办、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民政部、司法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部门印发了《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


如何避免孩子卷入校园欺凌?快随民小编一起来看看。


坐标,山东省兰陵县,8名初中女生对一位初一的女生进行群殴,拳打脚踢,撕扯头发,打人过程被人拍下来并上传了网络。
坐标,安徽黄山,初中女生遭到同班男生下“春药”。
更有甚者,南京一名初中生被高年级学生索要钱物,拒绝后不仅遭到殴打,还被拉至厕所被强迫吸食大便……
青春和谐的校园内,频频发生诸如此类的事件。我们难以想象青涩的少年们为何如此心狠手辣,做出这种充满戾气的行为,也难以估量,这种欺凌对于受到欺凌的弱者来说是多大的心理创伤。
频频曝光的新闻告诉我们,校园欺凌的蔓延之势,已不容小觑!

独家解读《意见出台

近日,九部委联合下达《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的消息已经传遍了大江南北,人民日报、澎湃新闻各大媒体纷纷点赞。 《意见》共提出11项举措,对学校、老师、家长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学校、老师该怎么做,条条清楚,教育部等部委此举出狠招来治理校园欺凌的乱象,关于大家关心的几个问题,跟随小编一起看看《意见》是怎么说的,独家解读哦~

Q1:一些校园里的“小霸王”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欺凌别人,对他们的惩罚难道就只是批评教育那么简单?


回答:当然不能就这么算了!本次《意见》出台的亮点就是“反欺凌”惩罚力度要加大
《意见》原文:对屡教不改、多次实施欺凌和暴力的学生,应登记在案并将其表现记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必要时转入专门学校就读。
小编说: 由于学校对校园欺凌行为缺乏有效的处置措施,欺凌发生之后,由于学校多采取“大事化小,小时化了”的方式,往往学校对实施欺凌行为的学生要么进行批评劝诫,要么请家长到学校。这种简单的处理方式,使得惩罚的力度不够,“欺凌”的“犯罪成本”太低,有时甚至会导致受欺凌的同学被报复,产生新的欺凌行为。
新《意见》的实施,准许学校将屡教不改的欺凌行为,计入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欺凌行为实施者自己承担的责任,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Q2:一些欺凌的性质太恶劣了,只是教育惩诫是不是太轻了?


回答:是的!我们要将教育惩诫结合法制惩戒,对“校园欺凌”零容忍!

《意见》原文:强化教育惩戒威慑作用。对实施欺凌和暴力的中小学生必须依法依规采取适当的矫治措施予以教育惩戒,既做到真情关爱、真诚帮助,力促学生内心感化、行为转化,又充分发挥教育惩戒措施的威慑作用。


对构成违法犯罪的学生,根据《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予以处置,区别不同情况,责令家长或者监护人严加管教,必要时可由政府收容教养,或者给予相应的行政、刑事处罚,特别是对犯罪性质和情节恶劣、手段残忍、后果严重的,必须坚决依法惩处。
小编说: 此次新意见的提出,突出强调了就是对于教育惩戒和依法惩戒的结合。为什么校园暴力屡禁不止?目前人们普遍的观点认为,现有基本的法律中关于未成年人犯罪处罚过轻,大量校园暴力事件得不到有效处置是原因之一。而我国现行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重点阐述未成年人的保护原则,缺乏具体执行层面的相关规定,法律缺乏操作性,更没有可操作性的具体惩戒措施,无法落实。
诸多原因导致校园暴力屡禁不止,有的青少年在犯罪时甚至有恃无恐,持有一种反正法律也不能“奈我何”的心理,但是在九部门新出台的《意见》中,针对此做出了较为明晰的规定。

Q3:一些孩子做出这种行为也是家长管教不够,欺凌者的家长是不是也要承担责任?

是的!
《意见》原文:要落实监护人责任追究制度,根据《民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未成年学生对他人的人身和财产造成损害的,依法追究其监护人的法律责任。
《意见》指出,要引导广大家长增强法治意识,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倡导家长尽量多安排时间与孩子相处交流,及时了解孩子的日常表现和思想状况,积极与学校沟通情况,自觉发挥榜样作用,切实加强对孩子的管教,特别要做好孩子离校后的监管看护教育工作,避免放任不管、缺教少护、教而不当。

Q4:作为一名老师,我该做些什么来避免校园欺凌的发生呢?


《意见》原文:通过课堂教学、专题讲座、班团队会、主题活动、编发手册、参观实践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对欺凌和暴力行为严重危害性的认识。


研制学校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手册,全面加强教职工特别是班主任专题培训,提高教职工有效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的责任意识和能力水平。要通过家访、家长会、家长学校等途径,帮助家长了解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知识,增强监护责任意识,提高防治能力。


小编说: 因此,教师要在平常的班级管理中,多观察学生的情况,学生有无学习成绩突然下滑、精神恍惚、情绪反常、无故旷课等情况。

Q4:出了校门,孩子受到欺凌怎么办?

回答:公安机关和学校会通力合作,排除隐患,加强校园周边治理。
《意见》原文:公安机关要在治安情况复杂、问题较多的学校周边设置警务室或治安岗亭,密切与学校的沟通协作,积极配合学校排查发现学生欺凌和暴力隐患苗头,并及时预防处置。要加强学生上下学重要时段、学生途经重点路段的巡逻防控和治安盘查,对发现的苗头性、倾向性欺凌和暴力问题,要采取相应防范措施并通知学校和家长,及时干预,震慑犯罪。
小编说: 某网站曾经做过一个“你所了解的校园安全问题主要是什么?”的问卷调查,41%的网友表示是校园周边治安隐患。很多校园欺凌事件并非发生在校园内,学校周边多是这类事件的频发地。在这次九部门打出的“组合拳”中,强化校园周边治理的举措颇为重要。

Q5: 如何让“建设文明校园”不再成为一个空的口号,学校还可以做些什么?


学校层面要做的也还很多啊!
《意见》原文:要加强师生联系,密切家校沟通,及时掌握学生思想情绪和同学关系状况,特别要关注学生有无学习成绩突然下滑、精神恍惚、情绪反常、无故旷课等异常表现及产生的原因,对可能的欺凌和暴力行为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控制。严格落实值班、巡查制度,禁止学生携带管制刀具等危险物品进入学校,针对重点学生、重点区域、重点时段开展防治工作。


小编说:有专家提议,在具体的落实方面,学校可以设置预防校园欺凌专职岗位,建立校园欺凌事件应急处置预案,明确相关岗位教职工预防和处理校园欺凌的职责。一旦学校出现校园欺凌事件,责任人要彻查事件起因、结果,有效回应事件当事各方,并妥善处理好。责任人必须经过专门训练,掌握处理校园欺凌事件的技能,并能得到相关技术支持。只有设置这样的专职岗位,才能真正把责任落实到人。


并且学校可以定期开展教师培训。为减少校园欺凌的发生,教师特别是班主任需要在培训中学习如何识别和制止欺凌行为、如何维持和强化校规。一些校园欺凌行为在发生前通常会有一些迹象,如果教师敏感于这些迹象,早日识别,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阻止欺凌行为的发生。
在培训方式上,学校可以根据现实情况灵活选择教师会议、全天教师培训等方式开展。而且这种培训最好在教师入职培训时就开展,这样会更加系统和完整。

Q6:互联网越来越普及,该如何应对“网络欺凌”呢?


的确值得关注的是,原先校园暴力可能更多体现在拉帮结派、恃强凌弱,如今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校园暴力范围从现实转移到了虚拟空间,网络谩骂和攻击等暴力行为成为校园暴力的新问题。
通常表现为在贴吧或qq等社交媒体上发表诋毁性的言论或者录像,制作具有暴力特点的图片和录像或滥发照片,其特点是匿名、操作简单但影响大。受害者感到无助、心灵受创、孤独、压抑、自残,严重者甚至引发自杀行为。
小编说:民调数据显示,只有不到一半的学校在课堂上讨论过网络暴力的问题;三分之一的家长对学校相关措施不知晓,很多家长由于自身在上网技术上已经落后于孩子,无法对其子女进行有效的网络监管。
新时代的父母要具备一定的网络知识,帮助孩子掌握安全的网络技术,比如网络聊天室不要泄漏自己的私人信息,不能上传自己的照片等。告诉孩子,如果遇到了欺凌要勇敢地讲述实情。

校园欺凌中通常有两种角色:实施欺凌的学生、被欺凌的学生。其中有一批孩子叫做欺凌/受欺凌者,他们有时是欺凌者,有时又是受欺凌者,尤其值得关注。
人们往往以为只有被欺凌者会受到伤害,但很多调查和追踪研究却发现,欺凌事件的双方都是受害者,甚至旁观者的心理也被扭曲了。 欺凌现象尽管发生在校园,帮助孩子应对欺凌事件的关键却是家长。孩子是家庭最大的希望,没有人想让自己的孩子受到欺凌,也不像自己的孩子成为欺凌别人的人格不健全的人。那么作为一个家长如何从家庭教育的层面,避免校园欺凌的发生呢?

如何避免我的孩子卷入校园欺凌?

预防孩子卷入校园欺凌的关键,在于家长注重创造积极健康的家庭环境,为孩子提供处理问题的正向榜样,培养孩子的自信和良好的交往能力,并且对孩子在学校中的情绪、交往等有足够的关注。 孩子如果在家里经常目睹父母之间的互相攻击和指责,只学会用这样的办法解决问题,就很容易迁移到学校情境中。因此家长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言行,采用温暖、民主的教养方式,减少批评、指责、打骂等方式,与孩子意见不一致时要一起讨论,而不能压制和要求孩子绝对服从。 家长自己遇到受人欺凌、遭受委曲等事件时,要减少敌意归因,尽可能采取非攻击性解决方式,理性评估攻击反应的后果,选取更合理的反应策略。在实施反应时要学会“等一等”,为孩子树立起理性处理事情的榜样。 当然,更重要的是构建和睦的亲子关系,让孩子能够轻松、真实地和家长交流自己的情况,及时化解孩子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减少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和受欺凌的行为,即使受了欺凌也愿意与家长沟通讨论,防止更严重事件的发生。 另外,自信而有良好交往能力的学生不容易卷入校园欺凌中。家长要营造非攻击性的环境,多理解、接纳孩子,减少批评,与孩子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让孩子能安全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绪。

男孩子最好有一项擅长的运动或爱好,不仅能充分发泄过剩的体能,还会学到新技能,更能明白怎么控制愤怒情绪。


家长还要充分重视孩子同伴交往的需要,鼓励孩子多参加班级集体活动,提升孩子应对冲突和矛盾的能力、同伴交往的能力和自主应对挑战的信心。

如何判断我的孩子可能受到了欺凌?

1、身体的伤痕如果孩子身体无故出现瘀伤、抓伤等各种伤痕,夏天经常穿着长袖衣服,就很可能受到了伤害。
2、生活规律和习惯的改变食欲下降、注意力恍惚、睡眠质量变差、学习成绩波动、做恶梦,如厕习惯改变(厕所是校园欺凌的高发地,因此很多孩子避免在学校上厕所)等。
3、不爱上学或要求转学由于体验到生理、心理上的痛苦,受到欺凌的孩子会变得恐惧和厌恶学校,突然不爱上学。
4、情绪和行为的变化突然变得沉默,不和外界交流,年龄小的孩子可能出现如尿床、依恋父母等退行行为。

欺凌发生后我该如何对孩子进行心理和情感急救?

如果孩子已经卷入欺凌事件中,家长需要进行及时干预,将伤害降到最低。比如及时制止视频、影像材料进一步流出和传播,将发生冲突的学生暂时分开隔离,防止进一步的冲突和欺凌发生。除了及时进行身体方面的治疗,更要重视心理和情感急救,不能急于改变或回避孩子表现出的恐惧、焦虑、紧张等感受,要耐心倾听和接受孩子遭遇创伤后的这些反应,然后再跟孩子一起面对善后事宜。 如果家长不能及时发现并帮助受欺凌的孩子疏导情绪,教会孩子正确应对,孩子就可能从受欺凌者迅速变为欺凌者。而对欺凌别人的孩子,家长如果只是直接的批评指责,孩子会觉得家长根本不理解自己,内心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下次还会出现欺凌别人的情况。 卷入欺凌事件的孩子,对外界的安全感和信任遭到破坏,被欺凌者有时需要在家里调整一段时间,需要家长更多的安慰和陪伴。家长要接纳孩子可能还会出现的情绪不稳定、紧张和焦虑,认可“这种感觉的确很不好”。必要时家长要请假在家和孩子一起做些感兴趣的事,帮助孩子重新建立对他人和学校的信心。 如果欺凌事件特别严重,就需要及时寻求专业心理的干预和帮助指导。不仅受欺凌者需要专业干预和辅导,欺凌者如果手段特别具有伤害性和侮辱性,同样需要专业的心理干预。



文章来源 | 《人民教育》杂志第11期“校园欺凌”核心议题、新华网、知乎等

微信编辑 |  郑潇雨


文章精选

【读新刊】校园欺凌现象频发,教育如何应对?

【微阅读】孩子总是欺负别人或被人欺负,怎么办?

退出画面看画:这4条校长管理经验你必须知道| 治校

男孩像男孩样,女孩像女孩样真的好吗?研究表明,这类特质的人更容易成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