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事尽管发生在学生之间,帮助孩子应对的关键却是家长!(如何避免我的孩子卷入欺凌?)
12 民小编说
校园里不仅有团结友爱,安宁和谐的一面,也有学生之间发生矛盾、甚至是欺凌事件。频频曝光的新闻告诉我们,中小学生欺凌的蔓延之势,已不容小觑!
对于老师和家长来说,欺凌者和受欺凌者都是我们要关注的对象。教育部放大招了!日前教育部联合中央综治办、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民政部、司法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部门印发了《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
如何避免孩子卷入校园欺凌?快随民小编一起来看看。
坐标,安徽黄山,初中女生遭到同班男生下“春药”。
更有甚者,南京一名初中生被高年级学生索要钱物,拒绝后不仅遭到殴打,还被拉至厕所被强迫吸食大便……
青春和谐的校园内,频频发生诸如此类的事件。我们难以想象青涩的少年们为何如此心狠手辣,做出这种充满戾气的行为,也难以估量,这种欺凌对于受到欺凌的弱者来说是多大的心理创伤。
频频曝光的新闻告诉我们,校园欺凌的蔓延之势,已不容小觑!
《意见》原文:对屡教不改、多次实施欺凌和暴力的学生,应登记在案并将其表现记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必要时转入专门学校就读。
小编说: 由于学校对校园欺凌行为缺乏有效的处置措施,欺凌发生之后,由于学校多采取“大事化小,小时化了”的方式,往往学校对实施欺凌行为的学生要么进行批评劝诫,要么请家长到学校。这种简单的处理方式,使得惩罚的力度不够,“欺凌”的“犯罪成本”太低,有时甚至会导致受欺凌的同学被报复,产生新的欺凌行为。
新《意见》的实施,准许学校将屡教不改的欺凌行为,计入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欺凌行为实施者自己承担的责任,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意见》原文:强化教育惩戒威慑作用。对实施欺凌和暴力的中小学生必须依法依规采取适当的矫治措施予以教育惩戒,既做到真情关爱、真诚帮助,力促学生内心感化、行为转化,又充分发挥教育惩戒措施的威慑作用。
小编说: 此次新意见的提出,突出强调了就是对于教育惩戒和依法惩戒的结合。为什么校园暴力屡禁不止?目前人们普遍的观点认为,现有基本的法律中关于未成年人犯罪处罚过轻,大量校园暴力事件得不到有效处置是原因之一。而我国现行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重点阐述未成年人的保护原则,缺乏具体执行层面的相关规定,法律缺乏操作性,更没有可操作性的具体惩戒措施,无法落实。
诸多原因导致校园暴力屡禁不止,有的青少年在犯罪时甚至有恃无恐,持有一种反正法律也不能“奈我何”的心理,但是在九部门新出台的《意见》中,针对此做出了较为明晰的规定。
《意见》原文:要落实监护人责任追究制度,根据《民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未成年学生对他人的人身和财产造成损害的,依法追究其监护人的法律责任。
《意见》指出,要引导广大家长增强法治意识,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倡导家长尽量多安排时间与孩子相处交流,及时了解孩子的日常表现和思想状况,积极与学校沟通情况,自觉发挥榜样作用,切实加强对孩子的管教,特别要做好孩子离校后的监管看护教育工作,避免放任不管、缺教少护、教而不当。
《意见》原文:通过课堂教学、专题讲座、班团队会、主题活动、编发手册、参观实践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对欺凌和暴力行为严重危害性的认识。
研制学校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手册,全面加强教职工特别是班主任专题培训,提高教职工有效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的责任意识和能力水平。要通过家访、家长会、家长学校等途径,帮助家长了解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知识,增强监护责任意识,提高防治能力。
《意见》原文:公安机关要在治安情况复杂、问题较多的学校周边设置警务室或治安岗亭,密切与学校的沟通协作,积极配合学校排查发现学生欺凌和暴力隐患苗头,并及时预防处置。要加强学生上下学重要时段、学生途经重点路段的巡逻防控和治安盘查,对发现的苗头性、倾向性欺凌和暴力问题,要采取相应防范措施并通知学校和家长,及时干预,震慑犯罪。
小编说: 某网站曾经做过一个“你所了解的校园安全问题主要是什么?”的问卷调查,41%的网友表示是校园周边治安隐患。很多校园欺凌事件并非发生在校园内,学校周边多是这类事件的频发地。在这次九部门打出的“组合拳”中,强化校园周边治理的举措颇为重要。
《意见》原文:要加强师生联系,密切家校沟通,及时掌握学生思想情绪和同学关系状况,特别要关注学生有无学习成绩突然下滑、精神恍惚、情绪反常、无故旷课等异常表现及产生的原因,对可能的欺凌和暴力行为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控制。严格落实值班、巡查制度,禁止学生携带管制刀具等危险物品进入学校,针对重点学生、重点区域、重点时段开展防治工作。
小编说:有专家提议,在具体的落实方面,学校可以设置预防校园欺凌专职岗位,建立校园欺凌事件应急处置预案,明确相关岗位教职工预防和处理校园欺凌的职责。一旦学校出现校园欺凌事件,责任人要彻查事件起因、结果,有效回应事件当事各方,并妥善处理好。责任人必须经过专门训练,掌握处理校园欺凌事件的技能,并能得到相关技术支持。只有设置这样的专职岗位,才能真正把责任落实到人。
并且学校可以定期开展教师培训。为减少校园欺凌的发生,教师特别是班主任需要在培训中学习如何识别和制止欺凌行为、如何维持和强化校规。一些校园欺凌行为在发生前通常会有一些迹象,如果教师敏感于这些迹象,早日识别,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阻止欺凌行为的发生。
在培训方式上,学校可以根据现实情况灵活选择教师会议、全天教师培训等方式开展。而且这种培训最好在教师入职培训时就开展,这样会更加系统和完整。
通常表现为在贴吧或qq等社交媒体上发表诋毁性的言论或者录像,制作具有暴力特点的图片和录像或滥发照片,其特点是匿名、操作简单但影响大。受害者感到无助、心灵受创、孤独、压抑、自残,严重者甚至引发自杀行为。
小编说:民调数据显示,只有不到一半的学校在课堂上讨论过网络暴力的问题;三分之一的家长对学校相关措施不知晓,很多家长由于自身在上网技术上已经落后于孩子,无法对其子女进行有效的网络监管。
新时代的父母要具备一定的网络知识,帮助孩子掌握安全的网络技术,比如网络聊天室不要泄漏自己的私人信息,不能上传自己的照片等。告诉孩子,如果遇到了欺凌要勇敢地讲述实情。
人们往往以为只有被欺凌者会受到伤害,但很多调查和追踪研究却发现,欺凌事件的双方都是受害者,甚至旁观者的心理也被扭曲了。 欺凌现象尽管发生在校园,帮助孩子应对欺凌事件的关键却是家长。孩子是家庭最大的希望,没有人想让自己的孩子受到欺凌,也不像自己的孩子成为欺凌别人的人格不健全的人。那么作为一个家长如何从家庭教育的层面,避免校园欺凌的发生呢?
男孩子最好有一项擅长的运动或爱好,不仅能充分发泄过剩的体能,还会学到新技能,更能明白怎么控制愤怒情绪。
2、生活规律和习惯的改变食欲下降、注意力恍惚、睡眠质量变差、学习成绩波动、做恶梦,如厕习惯改变(厕所是校园欺凌的高发地,因此很多孩子避免在学校上厕所)等。
3、不爱上学或要求转学由于体验到生理、心理上的痛苦,受到欺凌的孩子会变得恐惧和厌恶学校,突然不爱上学。
4、情绪和行为的变化突然变得沉默,不和外界交流,年龄小的孩子可能出现如尿床、依恋父母等退行行为。
文章来源 | 《人民教育》杂志第11期“校园欺凌”核心议题、新华网、知乎等
微信编辑 | 郑潇雨
文章精选